新质生产力为何是绿色生产力 - 热点焦点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新质生产力为何是绿色生产力

2025-04-16 08:19:52   来源: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联,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那么,为什么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和“绿”有何寓意,绿色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又在哪?

  所谓“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意指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摒弃了传统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途径,引领生产力要素实现绿色化革新和优化组合,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的发展体系,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新动能。这不仅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也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新路径。

  具体来说,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需从三个维度入手。首先,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涵盖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内蕴绿色意涵。传统生产力突出人对自然的控制,却忽视自然对人类的生产制约。而新质生产力理论将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纳入生产力范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其次,从现实来看,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生产力的绿色化跃迁与绿色低碳发展。过去,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现在,各地都在转变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的“含金量”与“含绿量”高度契合,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再次,从价值目标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既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又秉持生态属性,摒弃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突出强调“新”和“绿”两个特质。

  所谓“新”,一是指“新技术”,涵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当前,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已成为推动未来产业等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量子产业的崛起源于量子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同样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进步。二是指“新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例如,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作为绿色产业链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绿色转型注入了新活力,正推动整个产业体系朝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三是指“新模式”,主要表现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新模式下的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能够形成信息共享与协同。四是指“新动能”,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其核心在于创新,通过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进而推动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

  所谓“绿”,首先是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变量,其核心是绿色、循环、低碳,不仅为节能技术改造、绿色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空间,还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要素配置、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供了新路径。今年,浙江借助数智技术赋能,将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重点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就是很好的例证。其次是绿色能源。绿色能源包括核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呈现出循环再生性新质态。例如,内蒙古在提升煤制烯烃产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助推当地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再次是绿色产业。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做强绿色制造业,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从而倍增生态经济效益。最后是绿色消费。需促进生态环境效益与消费需求有机结合,推出更多满足消费需求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激发绿色消费内生动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告诉我们,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联接点,抓住“新”与“绿”两个关键,切实转变传统的线性增长、高碳增长方式,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一方面,坚持创新为本,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当前,推动绿色科技创新的原创性技术较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足。需组织开展绿色科技攻关,强化低碳发展、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坚持制度为基,强化制度体系保障。随着我国持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经济社会各领域都需深化改革。绿色发展是目标,政策标准是保障。应与时俱进优化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对配套规章和实施细则及时查漏补缺,筑牢制度护绿的基石。比如,在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方面,应细化创新标准和认证制度,推动其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在绿色激励制度方面,应通过税费优惠、政府补贴等激励措施提高企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形成更加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史守林 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研究员)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