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周公布了4月的金融数据,并且解释了信贷、货币、社融大幅回落的原因——地方政府置换债券的发展。笔者认为,虽然4月新增信贷规模和货币增长双双低于市场预期较多,但整体上仍属正常状态。所以,社融、信贷回落并不构成经济运行压力,资本市场“股上债平”趋势不变。
为什么说4月新增信贷规模和货币增长双双低于市场预期仍属正常呢?首先,因为前期信贷增长较多,货币增速较快,因而市场依惯性对4月的信贷和货币增长预期较高。其次,和以往同期数据相比,去年同期的新增信贷规模为7079亿,货币增速为10.1%。再从当年累计水平看,当前的增速仍处在较快区域。去年1至4月新增信贷规模累计为43786亿,今年同期新增信贷累计为51622亿,新增信贷规模累计同比增速为17.9%;信贷余额增速去年4月为14.1%,今年4月虽然比3月回落,但仍达14.4%,高出去年同期0.3个百分点。
央行的解释说得很清楚,信贷、社融并非真正回落,而是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发展对信贷替换,导致统计口径的变化。货币金融环境的规模变化并未对经济增长造成压力。相反,由于融资结构改变,资金“脱实向虚”边际改善,今年首季经济开局良好的局面将延续。
笔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信贷增长的回落是需求端放缓的结果,并非信贷供给跟不上。今年以来,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思路共识基本形成。在“去杠杆”、“去产能”行为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放贷机构对某些过去信贷大户的“压贷”力度较大。即使按未修正的数据看,信贷、货币增长仍对投资、消费等经济行为有向上拉动力。去年下半年以来信贷、货币的回升,对我国经济第一增长动力——投资的回升,有着显著的“托底”作用。因而当前信贷、货币的弱回落不改变投资的平稳回升趋势。
再有,政府主导融资(置换债券)的发展,使社会融资“伪回落”。央行在随后的数据解释中对此做了专门说明:加上4月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额1.06万亿,社会融资规模将达到1.82万亿,同比多7574亿。由此可见,在考虑了季节性变化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债务置换等因素后,总体上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强。
不过,从货币政策的效应看,信贷增长和货币回升对经济的效应大小自2012年以来就已逐步走低,即货币效应由“积极”转向“中性”,这在宏观效应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资本产出率逐步走高。经济回升主要还是得益于投资托底政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放弃“保增长”;相反,我国结构调整只有在维持一定的速度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转型能实现的路径只能是“帕累托”改革。5月以来,政府先后宣布1.6万亿的东北“除锈”计划和4.7万亿三年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计划。两个计划合计未来三年投资规模达6.3万亿,比2009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规模还要多50%以上。而与2009年不同的是,现在是“松平”搭配,不是为维持不切实际的原增长速度,而是有质量的新增长速度,实现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显然,尽管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略有回落,但经济底部徘徊状态不变,市场对未来经济改善的信心并没有受到根本性冲击。市场对经济信心将逐渐增强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受以下两方面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BDI等具有较强经济周期属性的指数持续回升,且幅度普遍达50%以上甚至接近翻番,因而经济等相关领域“触底”成为市场主流机构的看法,差异仅在于“反弹”高度和时间;国内预期管理和增长政策累积效应开始体现。经济回升、货币平稳,以及通货紧缩局面的缓解,带来的宏观经济增长和微观经营效益的“双改善”,股市走好的基础逐步夯实,未来或将有超预期的回升。
就债券市场而言,由于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虽然与经济格局对应的利率仍有下降空间,但货币边际增速的下降趋势,使短期再下行步伐放慢,并且不排除出现短期反弹的波动风险。另外,受信用风险暴露上升抬高的信用利差上升趋势已经形成,故债市的短期调整压力仍将持续,甚至可能还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