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优化区域布局 强化整体效能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正文

京津冀:优化区域布局 强化整体效能

2016-07-29 08:38:10   来源:   

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献计出力

■秦博勇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民建河北省委主委

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的关键一年。据统计,京津冀三省市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近300个,占地面积约为京津冀地区总面积的2.5%。而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出口额等则分别占整个地区的53%、60%和65%,京津冀开发区已成为京津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区。

希望京津冀三地民建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搭建桥梁,健全合作机制,希望各方专家学者坦诚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献计出力,发挥作用。

开发区要敢于先试先行

■纪良纲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当前,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新型工业化的先行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面前,开发区敢于先试先行,在京津冀产业经济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上发挥着排头兵的重要作用。

抓好开发区建设、开发区改革实现新突破作为全省商务突破的首项任务,同时也是抢抓协同发展重大机遇,谋划河北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两年多来,我们以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重要智库为目标,承担了河北省“十三五”产业、科技、文化及协同发展等研究专项。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的建立,更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解决多方面问题

■王玉梅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区委主委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而言,如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如何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如何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而开发区的协同发展对于三地整体的协同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意义。希望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为推进京津冀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出谋划策。

京津冀发展不平衡问题亟须解决

■武义青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民建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

京津冀发展不平衡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例如,北京的大城市病、河北的贫困带,看起来是各自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这个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京津的“虹吸效应”,河北的一些人才、资源等流向了京津,且由于对矿产资源及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河北发展了很多钢铁、建材等资源加工业,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因而,河北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如何打赢河北发展翻身仗?我认为,河北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杠杆,以科技创新为支点,借此撬动破解发展难题。河北自身要在塑造环境和吸引人才两个方面下功夫;河北、北京要协同做好“加减法”,即河北要增加磁力,北京要消减磁力(对非首都功能而言)。这里的“磁力”,就是留住人才的环境、吸引力,这就需要好的医院、学校等配套服务,以优质的公共服务及产业项目留住人才。

就河北自身而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中,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其中所需的人才、技术、资金,河北恰恰可以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吸纳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的优质要素,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河北发展好了,与京津的差距缩小了,不仅会减小北京的人口压力,也有助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进而形成新的增长极。

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其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城市名片能够打出去,基础设施配套丰富了,人口流动增加了,必然带动投资、旅游发展,城市的活力也会被激发出来。例如,河北省井陉县有个石头村,整个村子都是由石头建起来的,是颇具特色的古村落,但是最基本的交通设施却没有跟上,影响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此方面,河北省做出了积极努力。《河北省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规划》明确了两个时间节点: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功能定位基本实现,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我认为,三地协同,合力加成,将会形成1+1+1大于3的良好成效。希望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下,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使京津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开发区,特别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各方面条件较好,应率先携起手来,加强协同,使三地开发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先锋。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开发区的升级路径

■陈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河北的发展,而河北经济的发展,关键要看开发区。这是因为开发区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平台,也是各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全国设立了各级各类开发区。这些开发区通过几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和投资商落户,从而带动了地方就业、财税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全国一样,河北省开发区也经历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省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的数量达到近200个。但是,与发达省市特别是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开发区无论是对区域经济贡献,还是在全国的影响力,都相对较弱。发达地方开发区产出一般要占到当地经济总量的60%以上,而河北仅有40%左右;河北更缺乏像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泰达这样全国一流的开发区。当前,河北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正在大力推动全省开发区的创新发展,这对河北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整体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从总体现状分析,开发区存在着量多质低、定位不清、协同不强、环境不优、机制不活等问题,因此,要提升河北开发区的质量和水平,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入思考。

第一,整合提升。针对开发区数量过多、占地过大的问题,要开展认真的分类筛选,压缩总量,整合资源,实行“合并一批、淘汰一批、培育一批”。在合并上,可以采取“一区多园”的形式,使更多的园区能够共享政策和体制红利。整顿淘汰一批环境污染重、多年没有入驻企业或有很多僵尸企业的开发区,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要选择一批适合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园区,列入重点培育计划。

第二,协同提升。不仅包括一个城市内各个开发区之间要分工协作,而且河北省开发区一定要主动与京津开发区开展合作,尤其是加强同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对接,把京津的资金、技术和招商的优势,同河北的土地、劳动力、矿产和生态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第三,特色提升。各个开发区一定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突出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可以借鉴浙江推动的特色小镇经验,在产城融合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既可以搞传统的轻纺优势产业,也可以结合创业创新,支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还可以发展地方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第四,人才提升。开发区发展的好坏,关键取决于人才。河北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在教育,要高度重视优质高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争取京津冀高校招生的一体化试点,并通过海内外人才的引进,为开发区升级和河北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五,改革提升。激发开发区的活力要靠深化改革。除了切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之外,要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在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运营管理方面,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河北固安开发区从土地一级开发、公共设施建设,到招商引资和园区的运营管理,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取得显著效果,值得推广。此外,可以探索“园区地产化,地产市场化”,把更多的开发区地产交由市场主体来经营。

第六,政策提升。开发区要优化政策环境,不仅要注重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改善行政效能,更要注重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目前许多省份都在积极争取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示范区等政策。国家级新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希望河北省会城市能够有一个国家级新区,作为带动全省发展的引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可以通过与京津的合作申办拓展区。

最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河北现在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钢铁去产能。建议国家能够对河北进行园区去产能的试点,在职工安置、接续产业发展等方面,得到国家的政策倾斜。

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要注重生态体系建设

■吴季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京津冀开发区在进行生态体系建设时要以系统论和协同论为指导,以协同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参数指标,将森林、水体、湿地和山脉等生态要素和以海河流域为尺度的大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建立污染的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指标体系,以循环经济的观点核算,从根本上杜绝京津冀开发区新的大污染源的产生,并有效制止污染的反弹。

建设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科学家美好的愿望。但是,至今世界上尚未建成自我维持的人工生态系统。经验表明,人类要懂得顺其自然,要尊重大自然,才能与地球万物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人为制造生态系统,但要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以协同论为指导。运用协同论全面分析生态因素包括山地、森林、湿地、湖泊、河流等,在建设过程中要保持多因素的平衡,也包括不同区域间生态系统流动的平衡,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进行生态系统建设。

第二,进行实地生态考察。生态科学家应该像达尔文一样尽可能走遍典型的生态系统,进行全球范围的实地生态考察。详细实地考察是了解生态系统真实情况的最直接的方法。

第三,追溯历史。不能主观臆想,凭空规划,要追溯生态历史,要知道历史上较好的次原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把现有的人工生态系统在承载力之内尽可能和谐地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哪里出了问题就修复哪里,不了解原有较好的生态系统,就不可能科学修复。

第四,国际同类比较。不能闭门造车,囿于经验。要与纬度和地貌相近的较好的国际同类生态系统比较,将海河流域与塞纳河流域进行比较,将京津冀地区与大巴黎及附近省市进行比较。要对这些地方深入考察,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我认为认真完成这四个步骤就可能作出科学的生态体系建设规划,不至于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造福子孙后代。

总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现阶段河北开发区亟待推进五个转变

■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开发区是提升河北产业发展能力的主要载体,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发展现状看,河北开发区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推进五个重要转变。

一是由空间集中向产业集群转变。目前河北许多开发区尚处于企业简单空间聚集的阶段,园区复合定位、混合招商,入园企业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甚至不属于同一类型。虽然开发区招商引资见效快,但形不成集群品牌,也难以实施产业链招商,不利于开发区的长远发展。未来的努力方向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使企业之间形成较紧密的供需关系或上下游配套,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知识外溢、知识共享和规模经济。

二是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发展转变。京津冀进入“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新阶段。河北开发区普遍反映土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占补平衡任务难以完成。但实际上,许多开发区还存在土地低效利用现象,“土地短缺”与“空间闲置”并存。究其原因,早期许多开发区的土地被分块出让、切割招商,且设置的招商门槛过低,有些地块为“鸡肋”项目甚至“僵尸”项目所占,现在想“腾笼换鸟”难度大、成本高。开发区不应再追求规模多大,而是要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造更高的单位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区应保持一定比例的自持土地和物业,租给企业使用,对于低效发展企业、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到期不再续租,以此推动园区更新,保持园区活力。

三是由追求产出规模向追求综合效益转变。很多开发区盲目招商、急于招商,是出于做大经济体量的驱动。应转变对开发区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开发区追求综合效益,注重提升入园企业质量、优化园区产业结构、降低综合水耗能耗、增强创新投入产出等,使园区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沉下心来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企业、有带动力的项目,更好地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由单极增长向联动协同转变。河北有许多开发区割裂发展却又定位雷同,在与北京进行产业对接时竞争激烈,有疏解项目就一哄而上,导致盲目低效与资源分散。应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以《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为指引,明确各开发区的重点产业方向,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探索以开发区联盟、园区链、园区共建等形式,推动河北开发区与北京开发区之间的对接协作与共赢发展。

五是实现传统项目招商向发展环境营造转变。过去,开发区普遍以土地成本低、政策优惠多作为招商砝码。现在形势发生变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具备这些砝码的开发区数量众多,继续在这个层次上竞争,可作为的空间不大。从企业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看,企业更看重综合营商环境,涉及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政府服务、人才可得性等多个因素。因而,开发区应注重发展环境的营造,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与配套服务,并与所在城市形成有机衔接与和谐呼应,建设“高效率园区+高效率城市”,增强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

集群创新:让合作网络与市场、政府并行

■赵作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我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创新布局。例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在此方面,基于合作机制的网络作为与市场和政府并列的组织形式,将有望成为市场与政府之外推动创新的第三只手。

“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布局如何开展?我认为集群创新是提升我国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区域高度集聚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创新布局的基本形式。基于合作网络的卓越创新集群是我国创新布局的战略选择。

集群创新符合区域创新高度集聚的规律。一个国家的创新乃至全球创新主要集中在少数一些地方,例如美国生物医药的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几个区域集群。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制订了1400多个创新集群计划,其中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就有500多个创新集群计划,这是对创新区域高度集聚规律的广泛认同。

对我国来说,集群创新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突破方向。集群创新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制造2025》计划“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要求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科技部2013年在我国首次提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计划,目前共有3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进入试点计划,涉及全国15个省区市,其中包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创新型产业集群。

作为我国区域战略的优先方向,建议“十三五”时期启动我国集群创新战略——构建20个全球性卓越创新集群和30个全国性卓越创新集群。卓越创新集群将成为我国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空间。

建议“十三五”时期设立我国卓越创新集群计划,构建以创新网络为中心、集群管理机构为抓手的集群创新战略。

一是组建国务院集群创新领导小组,由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共同负责制订我国卓越创新集群计划。

二是重点打造地方集群创新网络,以产业技术园区基地为集群依托,营造美好的集群创新环境,加强地方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等之间的研发合作。

三是由地方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等联合申请,与中央政府一比一匹配资助,周期5年,平均每个创新集群申请额度为5000万元左右。

此外,还应鼓励建立非政府部门负责的集群管理机构,成立全国创新集群专家委员会,设立全国创新集群联合会,在行政学院、党校系统开展创新集群的教育培训,奖励为我国集群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等。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