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艘远航巨舰,那么在奔涌跌宕的世界经济大潮中保持航速适中、稳健前行,无疑至关重要,这要求中国经济具备极高的内外“平衡术”。
要保持稳健运行,就要坚持结构性改革,不断自内而外排除失衡因素,在动态中重拾平衡;同时,中国经济还需对外保持开放,实现中外产经融通、承接和联动,增益全球经济再平衡。
当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中国经济在区域、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分化日趋显著: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和转型滞后企业承受重压之际,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这种发展特点在最新经济数据中也得到体现。
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微低于临界点。然而,当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连续两个月回升,非制造业稳中向好,增速略有加快。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戴维·多拉尔(中文名杜大伟)表示,尽管中国投资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坚挺,这主要因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走高。中国经济已进入良性循环,具体表现为消费上涨,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换言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阶段,这种分化走势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新旧动能交替、结构调整加快的外在表现。中国结构性改革已开始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此,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孟买地区主席苏得辛德拉·库尔卡尼说,改革将帮助中国确保新旧动能转换,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后劲。
深化结构性改革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发展动力。麦肯锡全球研究所6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如果中国从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成功转向以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到20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新增5.6万亿美元,家庭收入也将新增5.1万亿美元。
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不是单打一、封闭式的,而是全方位、开放性的。当前,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中国结构性改革独树一帜,在投资、产能合作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外溢红利。
伴随中国经济在结构性改革中加速升级,中外经济关系和产经分工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和升级。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市场业务部中国组负责人成玉麟说,中国政府调结构不仅能产生助力经济增长、提高产业效能等预期效果,还将在“中国制造2025”所指向的高端制造业领域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增长需求。
伴随中国优势产能加速“走出去”,中国生产要素、解决方案在当地落地生根,成为推进中外产能合作、提振全球经济的新生力量。以中信重工为例,近年来,这家传统制造业企业顺应结构性改革大势,不断致力于向高新技术企业、成套服务商和国际化企业战略转型,已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重型矿山装备和水泥装备供应商与服务商。
基于领先技术和优势产能,中信重工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打通东南亚、欧洲、拉美等市场,推动中国优势领先技术和优势产能出海,产品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订单占比达50%。
对待这类新现象,比利时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经济活力将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这将有利于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带动中欧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改革将产生一系列正面连锁反应,最终将令全球范围内的众多行业和企业获益。
美国罗格斯大学商学院教授赵耀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具有深远意义。创新、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将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长期动力,改革不仅有效帮助中国经济升级,还有助于改变世界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