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
那么,“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
“新基建”是要干啥?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让人对“新基建”有了更多期待。
那么问题来了,“新基建”到底是要干啥?
提起基础设施建设,大家都知道它既体现出民生导向,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而“新基建”,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不是简单的抛弃传统基础建设而“另起炉灶”。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管网,到改革开放后遍布全国的国道建设,之后的高铁以及
“新”“旧”之间,是寻求发展动能的转变。
为什么要推“新基建”?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找答案。报告把“新基建”等建设,放在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方略举措地位来看待。
从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看,在特殊背景下,通过发起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消费是必然之举。
从社会发展的多元诉求分析,数字经济已成为释放新动能最重要的途径。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新业态“逆势”上扬也表明了经济发展对数字基础的迫切需求。
通过加大
同时,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加速全球竞争力版图的重塑,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
可以说,此时此刻布局“新基建”立足当下是应对挑战的突破口,着眼未来也是变局中的关键之举。
“不是应急之策,但有应急之效,着眼长期增长,更具长久之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这样概括。
“新基建”能带来啥?
“新基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刘多用这样一组数据列举“新基建”对投资的拉动:“预计到2025年我国
从需求侧拉动大规模投资,也从供给端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等多领域,“新基建”以投资为手段,更以效率为关键词。
“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细水长流。”与短期内拉动增长相比,我们更应看重“新基建”对涵养创新的意义。
目前看,“新基建”也许从建设规模难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释放的能量将不可小觑。
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至2025年我国
“新基建”的“新”路咋走?
把“新基建”变成新机遇,关键在用。
如何用好“新基建”?怎样释放新动能?“新基建”如何走好“新”路?
“‘新基建’要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问题,包括需求不足带来的过剩、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脱节等等。”不少代表委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这一切的根本在因地制宜。
对于
代表委员认为,根据实际出发、考虑市场需求规划、依托财力和债务情况去推进,是三个根本原则。
地域也许有阻隔,但数据却是流动的。“新基建”在建中用,要更加注重统一与融合。
可以分门别类推进,但必须有全局统筹,可以分地区设置,但必须强化数据互通、标准体系和发展路线的统一。不能把“高速路”变成了“隔离带”,或有技术无场景,让“新基建”成为“新景观”。这便会成为一种浪费和低效。
“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有科学务实的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要用好市场的力量,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新基建”大潮中的弄潮儿和生力军。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