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日宣布将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技术路线图。
然而,新能源车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未来如何更加快速高效地生产大众化的新能源汽车、取得更高的销量;同时扭亏为盈,是车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英国石油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斯宾塞·戴尔认为,控制排放同时也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包括电池成本持续下滑的速度;补贴的规模和持久性及其他政府政策;传统车辆控制尾气排放的能力;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等。斯宾塞认为,尽管电池生产厂商对电池成本的下降信心满满,但下降的步伐和程度,却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给出一个准确的数据,同样未知的还有政府的补贴政策。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纯电动车可能依旧只是中高收入人士的代步工具,销量不会太高。
至于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普及,则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老生常谈”。截至今年5月,我国公共充电桩建设运营数量超过16.1万个。但有消息称,实际使用率只有10%。而按成本核算,只有利用率达到30%以上,运营企业才能实现盈利。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充电运营公司以每度电0.5至0.8元的价格向用户收取充电服务费。刨除物业从中的分成,在利用率偏低的现阶段,充电运营公司自身尚难盈利,物业公司和停车场管理方更是鲜有积极性管理充电桩的使用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