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汽车工业狭义乘用车(轿车、SUV、MPV)批发销售2421.78万辆,同比增长2.2%。
对于2018年中国汽车工业乘用车全年销量增长率的预测,中汽协为3%,乘联会是4%。
日本汽车咨询公司FOURIN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是,2019年将超过3000万辆,2025年极有可能达到3500万辆。
在出口量没有突破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在2025年前的低速增长,很有可能导致中国汽车工业的年度销量也同样是低速增长。
一方面是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年度增长由高速转入中低速,而另一方面乘用车的产能还在按高增长的节奏“按部就班”地扩大。
截止2017年12月31日,我国现有乘用车产能为3,345.8万辆。此外,还有已经开工建设的1,159万辆在建产能将在今后2至3年内陆续建成投产。到2025年,我国乘用车总产能将会达到4,500多万辆。
而且,上述1,159万辆的在建产能,还没有包括尚未取得汽车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企业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宝能汽车、拜腾汽车、爱驰亿维、车和家、零跑汽车、奇点汽车、电咖汽车、游侠汽车、金星路特士汽车、中兴智能汽车、博郡新能源汽车、太行汽车、昶洧汽车、正道集团、赛麟汽车、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等18家企业的382万辆在建产能。
由此可见,随着在建产能陆续投产,乘用车总体产能过剩的现象会日趋严重。
乘联会统计的2017年狭义乘用车生产企业是72家,其中的康迪电动、时空电动2家企业尚未取得工信部汽车生产企业的目录公告。这些企业2017年产能利用率情况如表1所示。
2017年,狭义乘用车总体产能利用率为72.38%,与合理的产能利用率80%差距不大。但是,70个企业各自的产能利用率差别很大。
东风本田、一汽丰田、东风英菲尼迪、广汽本田、上汽大通、知豆电动、吉利汽车、一汽大众、东风日产、长城汽车10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100%。
长安汽车、长安马自达、东风柳州、广汽丰田、北汽新能源、广汽三菱、广汽传祺7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90%。
上汽大众、华晨宝马、东南汽车、力帆汽车、北汽银翔、上汽通用、北京奔驰、比亚迪汽车8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80%至90%之间。
昌河汽车、上汽通用五菱 、众泰汽车、沃尔沃亚太、上汽乘用车、海马轿车、东风雷诺7家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65%。
奇瑞捷豹路虎、猎豹汽车、广汽菲克、吉林汽车、奇瑞汽车、江铃新能源6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60%至65%之间。
其余32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都低于60%,其中,观致汽车、郑州日产、天津一汽、长安标致雪铁龙、福建新龙马、北京汽车制造厂、江西五十铃7家企业甚至不足10%。
2017年,有30家企业销量同比是负增长,产能利用率不足60%的企业就占了21家。产能利用率不足10%的7家企业中,除福建新龙马、江西五十铃是正增长外,其余5家都是负增长。
可以说,汽车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那些销量较低,而且增长不快或负增长的企业。
那些产能不足的企业显然需要扩充产能,今后还继续会有新的扩大产能项目开工,同时也还会不断有在建项目建成投产。产能的不断增加将使总体产能利用率降低,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化解那些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的过剩产能。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面对乘用车年销量增长由高而低的新情况,如何实现乘用车企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化解过剩产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