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博泽在华业务将占全球业务量的30%左右 - 汽车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汽车 > 正文

到2025年 博泽在华业务将占全球业务量的30%左右

2018-03-30 10:37:56   来源:   

在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5年间,国际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花开遍地,所有最好,最顶尖的零部件公司都进入中国,在中国建厂生产,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零部件生产、采购的重要战略部署。像博世、博泽、大陆等企业先后在华建厂生产,通过与中国自主、合资整车厂的合作,在年复一年的刷新着营业额数据。拥有车门、座椅、电机和驱动系统及电子业务领域的博泽,目前在中国拥有约4400名员工,其在2017财年的营业额约为91亿人民币。据刚上任的博泽集团首席执行官KurtSauernheimer称,到2023年博泽的营业额在中国市场将增长57%,另外,根据推算,到2025年的时候,博泽在中国的业务量将占集团全球业务量的30%左右,足以说明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很大。

根据博泽提供的在华相关业务数据,新浪汽车第一时间来到位于上海的博泽中国总部,与这位刚升任CEO就首先与中国媒体见面的KurtSauernheimer先生来了一次零距离对话。

电力驱动业务或引领全球业务增长

当被问到2023年如何实现全球业务增长时,KurtSauernheimer称,一部分将来自现有业务的有机增长。未来,增长最大的一块是将是电力驱动系统业务单元,这是受汽车产业电动化的大趋势所推动的。比如,如何提高驱动能力是目前电动汽车领域不断在探索的课题,我们的驱动系统产品就可以很好应对。所以至2023年博泽的驱动系统将成为博泽全球业务增长中较强的一个单元。

KurtSauernheimer称除了现有业务外,同时会考虑做一些企业的并购业务,从而将增长率快速提升。博泽集团内部有并购专业方面的人才,具备足够的财务能力,有这些作为基础,才能够考虑做并购的事情。

其次,受到中国政府强大推力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将是博泽未来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KurtSauernheimer认为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同样需要车门和座椅,这些都是博泽可以提供的。并且一些辅助驱动和泵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政府在推动新能源车,包括上海和北京的车牌的优惠,政府也给了补贴,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吸引力比在德国要大很多,在德国都是要自己承担费用的,所以中国是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也是新技术发展最快的市场。

中国会成为一个非常主要的,以及新能源的增长最快的市场,博泽会把新能源车的业务放在中国。因为中国不仅是最大的一个汽车市场,也是新能源车的一个最大的市场,对博泽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到2025预估600万辆的数字,KurtSauernheimer觉得这是符合实际的。

稳固的发展背后是成熟的员工结构支持

大型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普遍较大,而作为博泽的员工,KurtSauernheimer与博泽中国区总裁项洁在这任职分别有30和20年的时间,长期供职一家公司,一定是有原因的。在汽车产业不断出现的挑战与机遇面前,KurtSauernheimer认为是成熟的员工结构让他长期专注于一家公司。博泽集团与员工之间是信赖与分享的关系,在不同的职位上能够学到最专业的业务能力。成熟的人员结构加上出色的执行能力成就了博泽稳步攀升的业务。

项总认为,在博泽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中,升职与其一步一个脚印的职业发展是成正比的,很多事实表明为了快速涨薪或岗位跳级,只看短期利益是不能给个人职业发展带来好的影响的,博泽在用人招聘上,更看重健康稳定的职业简历。

快速资源整合才能应对中国市场

博泽中国区总裁项洁认为集成化的NewMobility的产品将是成功占领中国市场的第一要素,首先,中国市场有一个特殊性,游戏规则是速度,在中国要快要好,所以在这个市场上博泽不光要拼的是研发速度,更重要的还要看资源整合能力有多快。博泽一直在做中国市场的探究,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伙伴,能够共同面对市场的挑战,能够强强联手。

自动化对博泽的挑战

在全球禁售燃油车表陆续出现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不断提上各大整车厂议事日程的今天,作为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博泽CEOKurtSauernheimer认为这是汽车产业必经的一个趋势,不过,电动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完全取代内燃机汽车,所以在这个领域需要去创新,包括博泽将推动环境的改善,帮助燃油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