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年,1825个日夜,是一段足以重塑一座城市肌理与气质的时光。当杭州的城市能级不断跨越,当百姓的生活场景持续蝶变,每一份向前的力量背后,都闪烁着杭电人坚定身影,浸润着杭州电网默默的守护。
五年,我们迈过杭电110周年历史节点,见证“八八战略”与“电等发展”理念实施二十周年的深远布局,领先打造国家电网战略落地“先行示范窗口”和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主阵地,实施“强基固本、队伍登高”行动夯实发展根基,在服务杭州建设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程中,书写了一份“三个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时代答卷。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十四五的杭电答卷”系列报道,共同回望那些专属于杭电人的闪光足迹,解读坚强电网的硬核支撑,讲述优质服务背后的温情故事。
今年6月,在杭州萧山,浙江航民集团纺织印染产品完成了8个产品碳足迹认证,实时碳排放数据和智能低碳解决方案同时赋能,产品以“绿色能源”新标签向海外出口,外贸订单显著提升了15%。“多亏了供电公司‘碳足迹认证’的技术支持,我们的纺织印染面料得到了时尚巨头品牌的认可,现在订单量大增!”杭州航民集团相关负责人虞涛站在热闹的生产车间外,露出了笑容。
“十四五”,是杭州高质量打造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的关键五年。于萧山,一方面作为全市人口第一大区、工业重镇的区域定位,要求萧山这个杭州实现“双碳”目标落地的主战场之一,必须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做好先行示范。另一方面,萧山作为传统老工业强区面对新时代、新政策、新环境,如何破解转型升级难题的发展需求,也要求萧山找准目标,走在前列。
绿电,让生活别样精彩,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加快落地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继续以“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劲头拼搏在降碳减碳的战场,为更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能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勇立潮头,方能在惊涛中把稳方向。面对全区碳排放家底难摸清的挑战,萧山的“弄潮儿”们选择携手出击,以协同联动之姿,牢牢握住科学决策的“红旗”。
让减碳落实到行动中,就需要一套量化系统厘清工业、交通、建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碳排放量。2021年面世的一套数智降碳系统,成了破局关键。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联合政府、高校创新“双碳大脑”数智平台,通过创建碳地图、碳足迹、碳管理、碳减排四个板块,实现看碳、析碳、降碳三种功能,助力政府科学决策、企业节能减排、社会精准治理和城市数智建设,为县域节能减碳提供了方案。
系统的生命不只在看,更在于用。五年来,“双碳大脑”不断迭代升级,拓展出了“精细用能码”“能耗资源池”“虚拟电厂”等多个应用场景,服务全区超2000家企业每月生成“能效诊断报告”,推动108家企业绿色转型,全区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20%。
如今小平台发展成了大联盟。从最初的政企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联合发改、经信等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出口企业组建全国首个“政-电-金-企”“绿电TO”降碳联盟,打通各方资源,建立“12+48”服务机制(即一个联盟单位发布1条绿色公约,4条低碳服务举措),助力中国企业降碳出海。联盟已实现出口额增长3.8%,银行新增发放绿色信贷157亿元,电网投资下降1600万元。
五年来,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推动地方不断出台完善绿色低碳相关政策体系。《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加快实现电力能源领域“双碳”目标行动纲领》《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市萧山区)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印发,明确了区域“双碳”目标落地的行动路径,推动建成全省首个县域虚拟电厂,汇聚9.6745万千瓦离散资源,构建起190.3兆瓦容量的碳电协同智慧微电网群。
从3个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园区,到13个省级低(零)碳村社,萧山不断探索高效能协同管理模式,精心构建激励与示范共生的绿色生态圈。
迎击风浪,方能开拓奔涌向前的航道。萧山以“弄潮儿”的魄力,直面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隘,让绿色电能如潮水般涌来,稳稳擎起能源革命的“红旗”。
2023年金秋,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隆重举行。本届亚运会不仅创造了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等亚运历史之最。还通过“本地光伏+绿电/绿证交易”模式,3982个绿证和来自西北6.21亿千瓦时的风光绿电点亮了场馆的灯,成为史上首届100%绿电供应的亚运会。
这一模式,几乎成为杭州打造“赛会之城”的标配。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老朋友”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通过这种模式同样实现100%绿电供应。截至2025年6月,萧山区绿电交易量达9067.1千瓦时,绿证交易量达133万张,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绿电从“远方来”,也从“身边取”。
作为资源小区,更需要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五年间,萧山不断开发丰富多样的“光伏+”应用场景,实现“1+1>2”的价值创造。在三泉王村废弃矿山上,将光秃秃的矿场打造成网红打卡点;在群围村的水塘里渔光互补项目,仅今年7月,项目上网电量就达到1326万千瓦时,售电收益超过500万元。
截至2024年底,全区累计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共计5982个,总面积达743万平方米左右的空置屋顶得以利用,超30个乡村已经、即将完成整村光伏建设。萧山以112.5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稳居杭州市首位。
可再生资源的充分挖潜,带来的是全社会能源使用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五年来,萧山煤炭使用占比大幅度下降到18.47%,电力消费占比上升到55.74%,电力消费成为全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其中,本地新能源占比从2020年末的0.85%提升至1.66%。
润物无声,方显浪潮过处最深沉的力量。萧山的“双碳”征程,最终目标是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这份“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笃定,正化为涓涓细流,浸润百姓的低碳新生活。
“我们家是村里首批装屋顶光伏的。以今年7月为例,发电729度,除自用外,余电上网收益253.61元。”五年前,梅林村村民廖峰没想到屋顶空间能利用起来,用上绿电还能赚钱。
作为“千万工程”重要源起地之一,梅林村率先提出建设低碳乡村,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带来清洁能源与低碳理念。在梅林村“绿电兔”电力驿站,以翠绿兔子“冲浪”光伏板的可爱IP形象,代表“一度绿电”,传播绿色低碳理念。
五年来,梅林村村民生活更低碳绿色,美好生活中心、居民家、企业车间、电动汽车都用光伏绿电,低碳行为还能赚积分换生活用品。
乡村绿色蝶变让人们能开电车体验山野农趣,而不断完善的充电网络解决了新能源车主的担忧。五年间,萧山区公共充电设施增多,遍布城乡。“十四五”期间,萧山新增45个充电设施停车场、1943个充电设施,充电场景不断丰富,城市5分钟和乡村重点区15分钟充电圈加速形成。
变化不仅在城乡道路,也在企业车间。杭州奔马化纤纺丝有限公司在“零碳工程师”建议下开展余热回收改造,蒸汽回收率超10%,每年省蒸汽成本160万元以上,节能766.5吨标煤。
全球“碳壁垒”让出口型企业转型需求更迫切。今年8月,“绿电TO降碳联盟”为企业开发应用,已为36家企业提供技改方案、助力转型,为22个产品完成碳足迹认证。
五年来,萧山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驱动下,经济增长绿色低碳转型同步。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但碳排放强度与能耗强度下降,碳排放强度从0.91吨/万元降至0.81吨/万元,工业碳排放占比从2021年的65.32%降至2024年的60.97%。2024年,全区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达6.8%,创“十四五”以来最大降幅。
潮声澎湃,五载答卷硕果盈枝;新潮已至,未来篇章呼唤担当。展望“十五五”,绿色无疑将是萧山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将继续以“弄潮儿”的勇气与智慧,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磅礴的“萧电”力量。(来源:国网杭州供电公司 供稿:范金凯 朱小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