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今年“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提供有力支撑。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55.3%,尤其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保持60%以上的高位景气度。2024年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创3年来的高点,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增强。得益于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12月份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6.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增”,实现了11%的同比增速。
工业经济增速稳中有升、结构不断优化的动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新”政策持续加力扩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从供需双侧加快产销循环,推动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通过提升设备和消费品制造业景气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释放智能化绿色化内需潜能。去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速15.7%,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七成。二是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投资意向和能力明显增强,去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2%,其中新动能投资和技改投资都再创新高,尤其是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近40%。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领域的民间投资增长了10.8%,拉动整体民间投资增长了5.3个百分点,这一趋势今年将得到强化。三是我国绿色低碳类产品畅销海外市场,加快外需潜力释放。2024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1%,较上年提升9个百分点,说明外需对国内工业生产拉动力得以巩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力以赴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提升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质效,能够为“十五五”时期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当前,外部不利影响加深,美国于2月1日宣布,对进口自我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这类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影响国际市场预期,或将抬升我国工业企业海外贸易成本。针对此,近年来,重点区域的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外产业链融合创新的一系列努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冲不利影响,巩固和增强外贸相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此同时,国内产业正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要更加注重做强夯实国内大循环,依靠改革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通过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提振有效需求,加快国内市场供需循环。
展望未来,我国工业将继续迎难而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包括:人工智能相关科技创新加快取得突破,以深度求索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全球人工智能赛道上产生的影响力有目共睹;新型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形成领域加快汇聚,新赛道投资意向持续增强,重点市场活跃度提升;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将扩大,高附加值产品产销两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加快“立”起来。传统行业深度转型升级也在加快,数智化赋能生产线和设备改造,将有力推动新产品研制和市场推广。接下来,关键是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巩固经济稳定向上、结构向优、质效向好的发展势头。
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着力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强化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全力以赴支撑“向新”升级、“向绿”转型、“向高”攀登,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带动力。通过政策引领、标准先行、场景放开,加速新技术和新产品迭代创新,让更多投资者与实体企业发现新商机,推动重点区域找准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增长点。
通过全方位扩大内需做强夯实国内大循环。尤其是畅通就业—收入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增强消费意愿与能力,加快释放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消费潜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新品研发,从而放大稳岗扩岗促进增收、进一步拉动消费的效应。贯彻落实好重大战略,推动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以工代赈。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和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巩固增强外需支撑力,通过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行动,增强我国绿色低碳产品、高端装备与服务的海外市场美誉度。
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发布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引导各地共同发力,打通阻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破除不当干预的隐形壁垒,营造“敢投、能投、投得好”的公平竞争秩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丽岩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