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被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此前,多地相继出台了当地的“好房子”标准。其实,“好房子”不变的标准就是“群众满意”。“推进‘好房子’建设,关键在于聚焦群众的真实痛点,回归居住本质,切实提升住宅质量与居住品质”。
当“住有所居”基本实现,“好房子”所承载的“住有优居”,正成为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希望老房加装电梯”“定期维修保养”“提升外墙防水”“老人下楼不再难”……近日,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好房子科技展”现场,记者发现一棵缀满绿色便签“叶片”的“心愿树”,便签上的观众留言透露出他们对“好房子”的真切期盼。
这些朴素的期待,已被国家顶层设计郑重回应。2025年3月,“好房子”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明确,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未来五年,中国房地产将转向“高质量发展”,但“好房子”要走出展会样板间,走进更多百姓家,还有许多路要走。
“群众满意”是不变的标准
什么是“好房子”?在业界看来,住建部今年发布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规范指引。该标准5月1日起正式实施,要求住宅项目建设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并明确14项提升:楼的层高从原来的2.8米提高到不低于3米;4层以上的楼要求加装电梯;楼板的隔音要求降低10个分贝等。
“四层起设电梯”“专用空调平台”“预设快递箱柜”……在“好房子科技展”现场,一面墙上整齐排列的14个透明投票箱对应着上述14项关键提升。一位刚退休的阿姨将一颗彩色小球投入“降低油烟危害”投票箱内,“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健康底线,很多家庭厨房油烟长期超标,必须重视起来。”她说。
记者观察到,“提升隔音性能”“提升层高净高”“居住适老适幼”三项投票箱内小球数量位居前列。来自四川成都的网友“大虎不洗澡”就是其中一位关注者,她说自己心目中的“好房子”,首要条件是“价格合理、质量可靠”。“顶楼漏水、底层下水道反味、墙体隔音差等问题在‘老小区’太常见了。”她目前居住在一套房龄较老的北向住宅里,冬季日照稀缺,衣服常晾不干。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日积月累下来,严重影响生活品质,为此她决心换房。
同样关注“好房子”的还有来自北京的韩先生,他直言目前住在一栋建于2000年前后的多层住宅的五层,既无电梯,墙体隔音又差,正考虑换房。“‘好房子’政策出台后,我想等等看有没有这类新项目。”韩先生说,自己闲暇时没少“看盘”,“这几年房价虽然有所回调,但真正按高标准建造的房子还是贵不少,短期内‘好房子’恐怕不便宜,所以我想再观望一阵。”
国家标准的提升,为“第四代住宅”提供了发展契机。这种住宅“集空中园林、垂直绿化、低容积率、高得房率”等元素于一体。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重点城市明确要打造四代住宅的新项目预计将突破70个,较2024年有明显提升。
不过,《住宅项目规范》编制组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曾宇提醒,这类住宅仅契合特定的气候环境,满足一部分人的居住喜好,是对“好房子”的一种探索,未来“好房子”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此。
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有不同的“好房子”,不变的标准就是“群众满意”。曾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推进“好房子”建设,关键在于聚焦群众的真实痛点,回归居住本质,切实提升住宅质量与居住品质。
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的“精准适配”
“相信在‘十五五’期间,‘好房子’会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住建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曾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建设“好房子”要重点抓5个方面,即有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运维。其中,“让每一平方米都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被明确为“好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必须‘以人为本’。”曾宇认为,好设计不仅要精打细算、因地制宜,更要敏锐捕捉新兴生活方式带来的新诉求,关注老年人的安全便利、儿童的成长需求,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未来的‘好房子’不是千篇一律的样板,而是能真实回应不同人群生活场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比如,中国建研院在“好房子科技展”上打造的“安居幸福家·保障房”样板间,从四口之家的真实需求出发,把空间利用和功能细节做到了“精准适配”:客厅拉上活动隔断秒变临时卧室,方便老人探望时小住;借洄游岛台动线能隔出一个不被打扰的居家工作区,办公带娃两不误;三分离的卫生间支持多人同时使用,缓解早高峰时的使用冲突。这些设计手法,让这个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户型,能轻松满足两居、三居、多子女、临时居住、居家办公等多元化需求。
从“以房为本”到“以人为本”,“适老化改造”是这一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一次跌倒。”在10月底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适老化改造”专题分论坛上,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适老化建设专委会秘书长尹长龙强调,“适老化改造”并非简单的家装升级。
他说,2024年年底,北京市住建委联合调查组对8处养老设施的实地勘察显示,许多符合现行规范的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暴露明显缺陷:卫生间平开门阻碍使用助行器的老人自主通行,餐厅洗手池不符合老年人用餐习惯,部分驿站因选址封闭导致服务覆盖范围受限,让运营方陷入“客户量不足、经营压力大”的困境。
智慧技术也应更“适配老年需求”。小米集团生态链设计部资深交互设计师曾宇欣说,“我们通过调研发现,65至70分贝是老年人最适宜的音量区间,既能保证清晰可闻,又不会损害听力;针对视觉衰退问题,我们将所有智能产品操作面板优化为‘图标+文字’组合,提高色彩对比度、放大字体尺寸。”她强调,“科技应是桥梁而非鸿沟。适老化设计必须尊重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实现渐进式创新。”
“好房子”离不开新科技赋能
“好房子”离不开新科技赋能。中建八局科技质量部副总经理刘文强认为,智能建造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提速增效,更在于它将建筑工人从繁重、高危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重新将“人”置于创造与管理的核心。现在,“天蝉”智能施工机器人系统,以平台化、数字化为核心,将混凝土施工的用工减少了60%,施工速度达到“5天一层楼”。
“云骥”无人机如天眼般俯瞰全局,以亚毫米级精度编织数字地图;“瓴眸”无人驾驶塔吊在高空精准挥臂,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幕墙清洗机器人以高效、安全的作业替代传统“蜘蛛人”……这支“智能装备天团”还在不断壮大。
通过中建科技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人因选型系统”,消费者还可以定制化选房,体验“像选汽车一样选房子”:消费者输入所在位置、家庭结构、场地情况等基本信息后,选定结构底盘,可线上定制户型、装修、家具及智能家居。销售人员按照用户定制需求,安排智能造房工厂制造模块房屋或组件,运输到消费者指定的地点,完成拼装、浇筑、机电管线安装、内外装修后,即可投入使用。
除了“好建造”外,在“好材料”方面,碳纤维、自愈合防水材料、气凝胶材料等新材料层出不穷。比如,防火中空玻璃在1000摄氏度火焰的冲击下可保持96-183分钟不炸裂,能有效阻隔火势蔓延;某款多功能地面材料集传统地毯与地板的优点于一身,不仅防污阻尘,还能吸音降噪、防水抗菌;智能调光玻璃,能够瞬间在开放通透与专注私密环境中无缝转换,为“好房子”提供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光与热智能控制方案。
“这些好材料通过系统化应用,正从绿色安全、节能降耗、智慧服务等维度全面支撑好房子建设,推动建筑产业升级。”中国建材集团科技管理部主任王重海提到,相关产品主要聚焦隔音差、渗漏、开裂、返味等居住痛点。以中国建研院的保障性住房样板间为例,针对造价有限、材料易损等问题,室内家具全部采用了新研发的生物质多晶板,环保等级达到最高级且防火等级达到A级,兼具隔音、防霉、防虫、耐水性能,价格却比同样环保性能的板材便宜约1/3。
在“好运维”方面,智慧社区运营、城市运营服务等成果也接续落地。比如,华润置地打造了以智慧运营平台为核心的“社区大脑”,依托AI、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起“房屋全域体检+全周期维护”的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AI巡检、能耗管理等系统,实现对小区异常情况的快速识别与自动派单,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与安全水平,使“好小区”兼具“人情味”与“科技感”。
“好房子”建设提速中
自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实施以来,各地相继出台地方标准,因地制宜推进落地,“好房子”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6月,《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正式实施,填补了地方层面系统性“好住房”标准的空白;9月,甘肃省正式发布地方标准《好房子住宅评价标准》,创新引入“控制项+评分项+加分项”三级评价机制;10月,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好住宅技术标准》通过评审,设置“气候适应”“文化传承”章节,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住宅建设技术体系……
而广州于10月28日印发《广州市推进“好房子”建设的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指引》要求全屋交付空调,配备智能家庭信息箱、入户门智能门锁、智能水电表、智能烟感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要求住宅入户门外两侧墙垛宽度不宜小于200毫米,便于老百姓在门口贴春联,精准对接广大群众的“心头事”。
“要求乡土树种优先”“岭南建筑元素融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指引》整体要求高于国家标准,主要是基于广州独特的市容市情制定。比如,《指引》结合广州“骑楼文化”,要求通过骑楼、风雨连廊、架空层构建连续舒适步行系统,避免雨天出行淋雨、晴天暴晒,体现了岭南特色。
他坦言,目前广州“好房子”建设处于标准落地和打造试点示范的关键起步期,面临成本、存量、技术与协同四重挑战。比如,住宅品质的提升需要加大投入,会增加房企成本压力,尤其是中小房企面临“转型难”;广州老城区存量房占比超40%,改造面临产权复杂、居民意见难统一、改造资金分摊争议等。“我们将于2028年起致力于提质扩面,2030年的目标是全面落地。”
“当前房地产行业在新周期下面临机遇与挑战,投身‘好房子’建设是房企的社会责任,更是赢得未来的战略选择。”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赵成强调。
“现在很多建筑企业、设计单位都在下功夫研究(好房子)。”倪虹特别提到,根据3万份问卷梳理出来的“6633(即‘六不’——不霉、不堵、不漏、不吵、不裂、不臭,‘六防’——防电、防火、防灾、防盗、防撞、防摔,‘三省’——省心、省地、省钱,‘三要’——要健康、要实用、要关怀)”建造要点,已成为行业实践的重要指引。
曾宇指出,当前“好房子”的业内重视度与关注度极高,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应用蓬勃兴起,智能建造水平稳步提升,运维服务体系也在不断优化,中国居民正切实从“有房住”迈向“住得好”“住得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