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新起点 新征程 - 船运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船运 > 正文

中国船舶工业:新起点 新征程

2016-11-03 08:25:06   来源:   

目前,全球造船业经过8年调整,总体仍呈不断恶化趋势,企业生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除了欧洲造船业凭借其在豪华邮轮等领域的优势,市场份额逆势提升外,日韩等主要造船国全面陷入困境。中国造船业同样面临着较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的状况,但中国造船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后近8年的调整,国际市场份额稳居前列。世界主要造船国的深度调整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10月27日,在船舶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座谈会上,向业界传出了上述积极信号。

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海洋强国建设六举措

在此次座谈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全球船舶工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具备了进一步突破、率先做强的基础和条件,正面临加快建成造船强国的历史机遇,只要能够经受住当前严峻的考验,我国船舶工业将大有作为。辛国斌提出了“十三五”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去产能、调结构、补短板、降成本,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初步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跨越。

围绕总体思路,辛国斌要求扎实推进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启动深海空间站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开展大型邮轮、智能船舶、船用低速机、第七代深水钻井平台等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向并行、领跑转变。

二是化解过剩产能,动态调整船舶行业白名单,加快落后企业产能淘汰退出。各地区要妥善处理债务和解决人员安置等问题。另一方面,促进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引导骨干企业主动适应需求变化,通过产能置换、退城进郊、改造升级等方式主动压减和转移过剩产能。

三是发展先进高效制造模式。将智能制造作为船舶工业管理升级和降本增效的主攻方向,作为破解行业发展困境的主要抓手。夯实船舶精益制造基础,普及数字化、自动化制造。

四是构筑中国船舶制造品牌。全面推进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要紧跟市场需求,打造一批技术先进、成本经济、建造高效、质量优良、有较高信誉度的国际知名品牌。

五是扶植培育优强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倒逼机制,在大型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以及船用动力等核心配套领域扶植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制造及管理水平高的世界级先进企业和系统集成总包商。

六是着力提高融合与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军民协同创新,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加快形成船舶工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积极推进船舶工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造船规则制定,提高对国际规范标准制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船舶工业转型五年计划正在制定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正会同发展改革委研究编制《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从化解过剩产能、扶植优强企业等方面帮助船舶行业度过严冬,并谋求在调整中实现对日韩的弯道超车。

辛国斌表示,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危机,都蕴含着战略性机遇。

当前,世界主要造船国面临困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等均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从长期来看,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推动船舶工业市场需求的增长,特别是随着未来新航线陆续开辟、海洋资源开发进一步向深海发展,新船型、新装备的需求仍将层出不穷,海工装备、特别是深水装备市场仍将看好,只要我国船舶工业能够经受住当前严峻的考验,仍将大有作为。据他透露,目前工信部正在抓紧编制发布《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指导意见》。

会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介绍了优质船舶配套产品推荐目录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牵头,联合中国船级社和主要航运公司,分领域组织专家对相关申报企业及产品进行评审,形成《优质船舶配套产品推荐目录》,并利用网站、报刊、论坛等形式进行宣传和发布,以文件形式向船东、船厂和设计院推荐。《优质船舶配套产品推荐目录》将成为国产优质配套设备的宣传推介平台,有利于促进我国船用配套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中国金融鼎力支持中国船舶工业

在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银行普遍收缩船舶业信贷规模的背景下,中国金融系统对中国船舶工业和航运业的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一直很大。近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第三届国际船舶融资论坛上宣布,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马士基集团、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国内船厂及全球船东客户签署了10项总金额高达240亿元人民币(约合20.08亿美元)的融资协议。

根据协议,上述资金将支持包括40万吨大型矿砂船、水下机器人支持船、17.4万方LNG船、14500TEU和20000TEU集装箱船、1600车客滚船、18万吨散货船等在内的58艘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出口建造。

这些项目的签署,一方面将直接支持我国船企在困难时期的生产建造,促进船厂及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并加快我国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对需求端船东的融资,帮助船厂“增订单,保订单”,为促进我国船企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全球造船航运业仍处于低谷,船舶、海工市场不断下滑,2016年上半年全球新船成交量下滑近70%,多家国际航运企业破产重组,中国国内也有不少船厂破产倒闭。除经营困难外,交船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是困扰船企发展的难题。

刘连舸行长致开幕辞时表示,在世界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背景下,全球造船市场、航运市场也在低谷中深度调整,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引导作用,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际产能装备制造合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战略和《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产业政策导向,积极拓宽金融服务思路、创新业务品种,不断加大对高端船型和骨干船厂的融资支持力度,推动中国船舶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以来,对船舶产业整体授信支持累计超过7300亿元人民币。2013年以来,该行累计提供船舶贷款约1700亿元人民币,对船舶工业投放额约占同期中国船舶出口合同金额的30%。其中,船舶出口买方信贷累计签约近140亿美元,支持了全球约60家船东共365艘/座、2437万载重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在我国建造;同期,开立船舶类保函68亿美元,支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676艘。在市场环境整体低迷的形势下,该行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重点支持具有产品特色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骨干船舶企业,加大对节能环保、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高端船型和全球首制船的支持力度,通过信贷支持、引导,不断提高船舶产业集中度,助推国内船厂在高端船型订单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有效解决产能过剩、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全球船舶融资银行中的排名也逐年上升,2016年,该行凭借船舶信贷业务160亿美元的承诺额排名攀升至全球融资银行的第六名。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